作者:许云辉配资查询网站官网
公元346年冬,东晋荆州都督桓温率“精卒一万,轻军速进”,直捣盘踞成都的李氏成汉政权。他巧妙避开敌军主力阻击,“自将步卒直指成都”,沿途势如破竹“三战三捷”,与李势主力在成都城外展开决战。晋军反败为胜后,“长驱至成都,纵火烧其城门”,使“汉人惶惧,无复斗志。”
李势被吓得魂飞魄散,“夜开东门走”,一口气狂奔九十里。在部属劝谏下,李势先献上降文,自称“略阳李势叩头死罪”,继而采取“面缚(反绑双手面向胜利者)舆榇(车载棺材)”的古代君王标准投降仪式,至桓温军门投降。桓温“解缚焚榇”,将李势亲族十余人“送于京师。”
成汉李氏政权,最终在李势手中寿终正寝。回顾成汉兴衰史,令人深思感慨,回味良多。
(一)李特奠基
西晋末,五胡乱华,连年灾荒,氐人造反,战乱频仍,“关西扰乱”,西北地区百姓流离失所,被迫“相与入汉川者数万家。”这股入蜀人流的中流砥柱,便是李氏三杰。
李氏三杰即出生于略阳临渭(今甘肃省秦安县)的氐族人李特、李庠及李流三兄弟。他们“皆有材武,善骑射”,在逃难人群中, 尽显侠肝义胆,时常“营护振救”病馁贫苦的乡党,“由是得众心。”其中,“身长八尺,雄武善骑射,沈毅有大度”的李特隐然成为流民首领。
李特志向远大,“随流人将入于蜀,至剑阁”,环顾当地险峻地势,叹息良久:“三国刘禅占据如此险要之地,竟然还会投降,真是个庸才!”
长安令赵廞(xīn)眼见“晋室衰乱,阴有据蜀之志,乃倾仓廪,赈流民,以收众心。”他欣赏“李特兄弟材武”,“厚遇之,以为爪牙。”赵廞占据成都为基地公开反晋,重用李庠为冦威将军,自立为帝,建元太平。
李庠这把杀人利器勇猛无比,替赵廞攻城略地,破关斩将,因“骁勇得众心”,引起赵廞猜忌,被以大逆不道之罪斩杀。赵廞杀害李庠后,派人将尸体送还李特且安慰他:“李庠虽罪该万死,但不连累兄弟!”同时委任李特兄弟“为督将,以安其众。”
当时,“李特、李流皆将兵在外。”他们得知李庠“子侄宗族三十余人”同时被杀,痛不欲生,埋葬李庠后,满怀对赵廞的怨恨,马不停蹄“进攻成都。”赵廞“闻兵至,惊惧不知所为”,携妻子乘船逃跑途中被下人所杀。朝廷“以讨赵廞功,拜(李)特宣威将军,封长乐乡侯,(李)流为奋威将军、武阳侯。”
此时,朝廷诏令秦州及雍州官府,立即将所有进入蜀地的流民召回原籍。李特接受兄长“中国方乱,不足复还”建议,且萌发“雄据巴、蜀之意”,便多次贿赂上级官员,恳请延迟至秋季。
官府不切实际“限(流民)七月上道”,而流民主要分布在梁益二州打短工。他们“闻州郡逼遣,人人愁怨,不知所为。”且正值雨季,庄稼尚未收割,流民缺乏路费。得知李特多次为他们请求延期,“流民皆感而恃之”,自发归附李特。
李特在绵竹建起大营安置流民,再次请求官府宽限时日。官府恼羞成怒,悬重赏缉拿李特兄弟。李特击败官府偷袭,声威大震,被六郡流民共推为首领。他宣布发动武装起义,自称镇北大将军兼益州牧,于成都少城改元“建初”,称王立国,成为成汉政权的奠基人。
李特率部击败官军,“入据广汉”,开始攻打成都。晋军疯狂反击,双方伤亡惨重。最终,李特因遭偷袭而“兵大败”,遭晋军斩杀焚尸“传首洛阳。”
李流及李特之子李雄“收余众,还保赤祖(今四川德阳县北)。”李雄称王后,追谥李特为景王,“追尊曰景皇帝,庙号始祖。”
(二)李雄立国
李雄字仲俊,“身长八尺三寸,美容貌”,少年时期便以刚烈气概闻名乡里,深受识达之士器重。曾有道士预言:“李氏子中惟仲俊有奇表,终为人主。”
李特成都兵败被杀后,李雄随叔父继续与晋军作战。李流“素重(李)雄有长者之德”,经常教导诸子尊奉李雄:“兴吾家者,必此人也!”他在病逝前留下遗言,嘱咐诸将拥立李雄为成都王。
李雄被诸将共立为主,率部连续击败晋军,越战越勇,终于攻克成都。“诸将固请雄即尊位”,于是,“成都王(李)雄即皇帝位,大赦,改元曰晏平,国号大成。”
李雄“性宽厚,简刑约法,甚有名称”,他曾赦免伤害自己母亲且“既降复叛”的部落首领,“由是夷夏安之,威震四土。”当时,“海内大乱,而蜀独无事”,中原百姓争先恐后归附。李雄“乃兴学校,置史官。” 处理政务之余,李雄“手不释卷”。他轻徭薄赋,成年男子每年仅交三斛谷,女子减半,每户征收丝绸“不过数丈,绵数两。”官府事务及劳役极少,“百姓富贵,闾门不闭,无相侵盗。”
在“群臣咸欲立(李)雄所生”为皇太子时,李雄却无视“有子十余人”的现实,满怀对战死沙场的兄长李荡的敬重,力排众议将“姿性仁孝,好学夙成,必为名器”的侄子李班立为皇太子。李雄弃子立侄,为其后的子侄之间的皇权之争点燃导火索。
李雄最终因头部生毒疮,“六日死,时年六十一,在位三十年。”
(三)骨肉相残
第二任皇帝李班即位后,因在宫中依礼服丧,遂将政事委托堂叔建宁王李寿等重臣。 李雄之子李越“以班非雄所生,意甚不平。”趁奔丧期间,与异母弟李期“密计图之。”四个月后,李越“杀(李)班于殡宫,(李班)时年四十七,在位一年。”
李越弑杀李班后,出于各种考虑,“乃让位于期。”李期原先是个“聪慧好学,弱冠能属文,轻财好施”的好青年,被天上掉下的馅饼砸中成为第三任皇帝后开始自我膨胀,轻视旧臣,重用佞臣及宦官。这些奸佞内外勾结,陷害忠良,导致法纪紊乱。
李期为根除后患,以毒酒杀害两个同胞兄弟,“于是大臣怀惧,人不自安。”杀戒一开,李期良心泯灭,肆无忌惮诛杀夷灭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,“籍没妇女资财以实后庭”,使得宫廷内外人心惶惶。人人只能苟且面祸,在路上遇见熟人,只敢以目光交流。最终,李期磨刀霍霍的目光又锁定在汉王李寿身上。
李寿先下手为强,以“以除君侧之恶”为名,“乃率步骑一万”进入成都,上表弹劾李越等人“怀奸乱政,谋倾社稷,大逆不道,罪合夷灭。”李期被迫答应后,李寿一不做二不休,“废(李)期为邛都县公,幽之别宫。”
李期长叹:“我天下君主,竟然变成小小县公,‘不如死也!’”于是“自缢而死,时年二十五,在位三年。”
(四)李寿父子
李寿因“敏而好学,雅量豁然,少尚礼容,异于李氏诸子”而深受堂兄李雄青睐,年仅十九便被“拜前将军、督巴西军事,迁征东将军。”
李寿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从谏如流,在辖地威信惠政显著,官位扶摇直上。在奉命征讨宁州战役中,李寿率部“攻围百余日,悉平诸郡”,被封建宁王。
李雄病逝前,李寿“受遗诏辅政”,继而辅助李班即位。李期即位后,李寿被“改封汉王。”他深知自己“威名远振,深为李越、景骞等所惮”,于是以边镇军情瞬息万变为由拒绝朝见,紧锣密鼓勾结当地豪强“共谋据成都,(向东晋)称藩归顺。”
李寿率部占据成都废李期后,在心腹劝谏下即皇帝位,“赦其境内,改元为汉兴”,改国号“成”为“汉”,史称成汉,立世子李势为皇太子。
称帝后,李寿大开杀戒,先以谋反罪诛杀仆射任颜,又因任颜是李雄之妻任太后之弟而大搞株连,“尽诛成主(李)雄诸子。”
军事上,李寿野心勃勃,接受后赵皇帝 石季龙“欲连横入寇,约分天下”建议,“乃大修船舰,严兵缮甲,吏卒皆备候粮。”他纠集“军士七万余人,舟师溯江而上”,准备与石季龙联手进攻东晋。在群臣冒死“叩头泣谏”下,李寿才幡然醒悟,宣布终止与后赵合作。
生活中,李寿仿效石季龙“虐用刑法”,一改先前的宽厚,“人有小过,辄杀以立威”;又因出使后赵的心腹“盛称(石)季龙威强,宫观美丽,邺中殷实”,于是虚荣心膨胀,大肆扩建成都,“广修宫室,引水入城,务于奢侈。”百姓被盘剥得“疲于使役,呼嗟满道,思乱者十室而九矣。”左仆射蔡兴为民请命“切谏”,李寿“以为诽谤,诛之”;右仆射李嶷多次直言抗旨,李寿怀恨在心,“托以他罪,下狱杀之。”
李寿病逝,“时年四十四,在位五年。”
太子李势继位后,深居皇宫,极少与公卿重臣接触,“而性爱财色,常杀人而取其妻,荒淫不恤国事。”他“疏忌旧臣,信任左右”,致使“谗谄并进,刑罚苛滥,由是中外离心。”由于他的不作为,獠族人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式增长,“布满山谷十余万落,不可禁制,大为民患。”人祸加天灾,导致“饥馑,四境之内,遂至萧条。”
李势的弟弟李广请求哥哥封自己为皇太弟,得到“甚得人心”的马当与解思明支持。李势“疑(马)当等与广有谋”,逮捕“马当、思明斩之,夷其三族”,逼迫李广自杀,“自此之后,无复纪纲及谏诤者。”此后,李势又残酷诛杀另一个弟弟李奕。
李势向东晋投降后,被封归义侯,十四年“死于建康。”
孟子云:“君子之泽,五世而斩。”成汉自李特奠基至李雄建“大成”、李寿改“成”为“汉”并传位李势,短短43年,仅传三世,却恰好凑足五个皇帝,生动阐释出何谓“五世而斩。”
其实,成汉政权的覆灭,正好符合封建社会“其兴也勃焉,其亡也忽焉”的历史规律。历代开国之君,无不“暴霜露,斩荆棘,以有尺寸之地。”他们大都体恤百姓疾苦,采取宽政爱民国策以争取民心。而守成者往往独断专行,宠信奸佞,奢侈荒淫,鱼肉百姓,致使民变频发,或外地入侵。最终,国势衰弱如大厦倾覆,无奈成为又一面历史的镜子。
“水可载舟,亦可覆舟!”只有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政权,才会永远受到人民拥戴!
作者简介:许云辉,男,1984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,且于同月入职杏坛,2022年10月退休。曾出版专著两部,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发表文章百万余字。
道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